顯示具有 財金新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財金新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06-09

Asia’s new export: rampant inflation

近年新興國家的崛起也漸漸改變全球資源分配狀況。在一片欣欣向榮中大家的需求慾望越來越多,賺了國外的錢之後如果不好好疏通就會使得國內資產價格越來越高,當然也會左右全球商品價格。而政府對抗通貨膨脹也是相當苦惱,太輕了沒用但是太重了又怕把整個經濟打趴了。地球的資源並不是用之不竭的,要解決原物料的危機只能寄望些替代品了,當然這問題無法立即解決,所以現在的我們就只能節約使用了!!! 原文出自Financial Times
##CONTINUE##

Published: June 8 2008 18:34 | Last updated: June 8 2008 18:34

Asian governments and central banks have belatedly woken up to the menace of rising inflation. The Indonesian and Philippine central banks have both raised their benchmark interest rates by 25 basis points, but it is not enough, and policymakers elsewhere in Asia must show greater vigour.

A quarter of a percentage point on interest rates will still leave monetary policy too loose in Asia’s current economic climate.Indonesia’s rate rise to 8.5 per cent followed a similar increase in May, but that was the first upward move since 2005, and inflation is already above 10 per cent. Manila’s rise to 5.25 per cent was the first in three years, and inflation is at a nine-year high of 9.6 per cent.

The widespread emergence in the region of such negative real interest rates – UBS says that in Asia excluding Japan the gap averages 1.7 per cent, while according to Goldman Sachs, Singapore and China each have negative real rates of 5 per cent or more – suggests that Asian policymakers need to
adopt far more radical measures to combat inflation. In most cases that will mean allowing currency appreciation against the dollar and so reducing the need to import the loose monetary policy of the US.

The battle is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ed world, because China and the rest of Asia are no longer exporting benign deflation through their trade in manufactured goods. But it is also vital for Asia itself. Inflation in
some countries is downright alarming – in Vietnam inflation rose in May to 25.2 per cent, its highest since 1992 – and although the headline number for the Chinese consumer price index is likely to dip in the
near term, Asian central banks have lost a lot of credibility as inflation fighters.

Food and oil prices remain high, albeit off their peaks, and several governments have been forced to abandon or reduce the fiscally unsustainable fuel subsidies that have helped artificially to contain inflation in the past. Unless the authorities show some will, a vicious circle of high inflationary expectations, rising wages, and so higher prices will quickly take hold.

Asia’s reluctance to tackle inflation is surprising, given the obvious dangers to economic stability, the politic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rising prices in countries such as India and the cushion that exists in the form of robust economic growth. Inflation must be fought, even if it means sacrificing ultra-fast economic growth for a limited time and deflating asset bubbles further. Neither the supercharged growth nor the bubbles are indefinitely sustainable anyway.

Copyright The Financial Times Limited 2008


2008-04-26

話題》保本「不保本」


剛開始出來的連動債記得都滿簡單的,而且也有確實保本。但是最近出的連動債花樣越來越多,大概是吸引消費者,也大概是景氣不太好大家尋求些穩定報酬高一些的商品。其實我覺得連動債的問題跟次級房貸差不多都是太輕忽它的風險,連動債是投資人不了解風險,次貸是大家都不重視其風險所在。不過CDO是如果景氣好貸款人付得出錢來了話是個很穩定很賺的東西;而連動債比較玩文字遊戲,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契約,基本上設計契約的人不會設計一個會讓自己賠錢的東西。
##CONTINUE##
【經濟日報╱李淑慧】
2008.04.26 03:52 am

最近連動債很紅。立委罵連動債,銀行客戶為連動債跟理專爭得面紅耳赤,金管會官員處理連動債客訴而焦頭爛額。連動債讓一堆人連動,商品很紅,影響卻很負面。

連動債是什麼東西,竟讓台灣金融業雞飛狗跳。

很多人只聽到理專說這個商品讚,隱約聽到「保本」什麼的,二話不說就拿出幾十萬、幾百萬元就買了。

結果100萬元投進去,剩下十幾萬元,投資人要銀行還錢來。

銀行當然不可能還錢,拿出一疊厚厚的風險告知書說,投資人當初已經簽字,有告知風險。投資人說,理專根本沒講風險,雙方爭執不休。

因連動債虧損來申訴的都是小額投資人,要不就是退休的老先生、老太太。銀行根本沒有落實「KYC(認識你的客戶)」原則,只要有人來就賣,管他懂不懂連動債。

連動債已經搞垮投資人對銀行的信任,如果風暴不止息,也可能摧毀銀行好不容易建立的財富管理市場,嚴重打擊金融業。

問題根源在於連銀行自己都不懂連動債。有人建議,應該為連動債加註警語,可以是「保本根本不保本」、「連動債不是債」、「理財會虧錢」、「風險大到超乎想像」等風險提示的警語。

銀行若不能把規則講透,讓投資人把風險看透,奉勸銀行,自己不懂的東西,別拿投資人的錢當祭品。你保本,投資人不保本,這種「連動」肯定要出事。

2008-03-29

凍漲 凍不住價格解凍的預期!通膨暗潮更加洶湧

台塑終於先一步調漲,台塑石化的經營上對油價的調整比中油還自由,之前大都都是接受中油的價格,實際上台塑石化只要成本控制得好一定都比中油賺。這次調價反映成本一來可以減少虧損二來將顧客全部丟給中油,這下來不知道是會讓中油漲價還是繼續苦撐。凍結物價如果有完整的計畫可以達到抵制物價上漲那就算了,如果只是不要讓民眾不爽那真的是沒用的決定!!油價長期來說似乎是永不回頭了,油價總有一天是會解凍,解決能源問題還是從其他方面著手吧!!
##CONTINUE##
鉅亨網記者江天佑‧台北
2008 / 03 / 29 星期六 18:30


油價凍漲 4個月後,台塑化終於首先發難,不顧行政院的繼續凍漲決定,讓油價恢復浮動,與中油脫鉤,後續影響還有待觀察;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台塑化終於勇敢踏出油品市場自由競爭的第一步,也讓政府部門須好好思考政治凌駕專業的得失。

經濟學教科書開宗明義,把由供給、需求所決定的均衡價格稱為市場機制;供給曲線為一條正斜率的曲線,代表價格愈高時,廠商愈有意願增加供給量;而需求曲線則為一條負斜率的曲線,表示當價格愈高,消費者的購買意願愈低;當兩條曲線交叉時,就可決定出均衡價格以及均衡量。

台灣目前面臨的輸入型通膨,即是成本推動的物價膨脹 (cost push inflation),乃是因為生產成本上升,使得總合供給減少,因而引起物價膨脹;台灣經歷過兩次較為嚴重的物價膨脹,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時,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飆漲 47.5%,第二次石油危機時 CPI在1980年上漲 19%,1981年上揚 16.3%。

當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時,因台灣所需石油全數依賴進口,當國際油價上漲時,廠商生產成本提高,便將成本轉嫁在產品售價上,亦即所謂的總合供給的變動,供給曲線向左移動,在總合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加上當時貨幣供給過多,物價便向上飆高。

國際原物料、原油價格攀升,政府採取了諸多因應政策,而油、電價凍漲卻是飽受爭議;浮動油價凍漲門檻由原本 15%降為 12%,因此使得油價自去年11月開始凍漲,其中的政治考量明顯凌駕專業;經濟學家多認為扭曲市場機制、增加預期心理,同時也扭曲了資源配置,與節約能源政策背道而馳。

「反正總有一天都要解凍!這樣的預期心理更嚴重」,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指出,目前對油價調漲的預期比起石油危機還差太多,政府不應該讓預期心理更惡化,一旦預期心理形成,央行的貨幣政策著力點將更加困難。

行政院經建會顧問李高朝就痛批政府的決策不能炒短線,以全球經驗來看,價格管制是無效的,也是不公平的,凍漲愈久,對台灣的經濟傷害愈大;若拖到5、6月新政府上台才來處理,將會影響明年甚至後年的經濟成長。

行政院經建會主委何美玥引用國際機構對今年油價的預測,最樂觀的瑞銀證券預測74美元,最悲觀的高盛則預測95美元;也就是說政府預期在第 2季過後,國際原油價格就會下跌,屆時即可自動恢復浮動油價機制。

梁國源則表示,觀察國際油價,其實早從2003年第2季開始就已呈現波段性上升,且上漲的趨勢與石油危機不同,石油危機時漲的快、跌的也快,但這波漲勢卻是分為 4個階段波段性的漲勢,尤其從50美元飆到 100美元的力道最猛。

梁國源也分析國際原油飆漲的原因,包括美元貶值,使得以美元計價的原油沒有下降的空間;其次,自2003年開始,全球原油備用產能已呈現不足的現象,到 2007-2008年雖然有明顯提高,不過仍低於 250萬桶的安全下限,且多集中於地緣政治風險相對較高的OPEC國家。

再者,原油需求方面,美國的總需求量並未因經濟趨緩而減少,中國則因經濟高度成長帶動需求量大增;此外,投機資金進入商品市場也是原因之一,但仍有隱憂存在,即 ETF投入原油市場較農產品、黃金為少,即便資金撤出,油價修正幅度相對較小。

經濟部長陳瑞隆在立院質詢時也無奈表示,「油價是最複雜的,不單是經濟因素,還包括政治議題」;言下之意,似乎對行政院 4月份維持油價凍漲的決議頗不以為然,又是血淋淋政治凌駕專業的鮮明例證。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則以不同角度來看油價問題,「就是因為市場失靈,所以才需要政府」,但價格仍應該合理反映成本;因油、電價調漲會對產業活動、一般物價造成衝擊,在不是完全市場經濟體制底下,價格變動的幅度愈小愈好,在穩定的趨勢下,大宗物資即使上漲,相對承受的壓力會比較輕。

撇開凍漲所造成對經濟的影響,產、官、學界都一致表示,凍漲有公平性的問題;用預算赤字補貼中油虧損,等於全民替用油、用電大戶買單,嘉惠 M型社會右邊的族群,補貼政策應該是用在大眾捷運系統,才是真正落實照顧 M型左邊的弱勢族群,也才能避免資源浪費,節約能源才不致淪為口號。

台灣的貿易依存度甚高,國際原油及重要原物料持續攀升,勢必受到輸入性通膨壓力,但凍漲還可以壓多久?此外, CPI上漲的部份因素也是受到躉售物價指數(WPI)遞延效果的影響,而今年1-2月WPI漲幅達 9.24%,其中石油、天然氣及煤製品、基本金屬、化學材料、農產品等項目合計,對 WPI上漲率即拉抬了7.3%;凍漲真的壓得住通膨嗎?

2008-03-26

〈分析〉改寫市場的規矩 投資人最終青睞「黃金」?

##CONTINUE##
鉅亨網林佳萱‧綜合外電
2008 / 03 / 20 星期四 20:35

美國 《MarketWatch》報導,金價翻漲讓持有黃金的人走路有風,幾乎全球投資人都拼命擠上這一班「黃金狂熱」的列車,黃金市場大爆滿,如同當初人人看好的投資銀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BSC-US)一樣,受鼓舞的投資人努力搶佔位置,勇敢向前衝。

全球主流投資人造就過去這一年來黃金價格失速狂飆,原因是「全球不可承受之重」─近10年來前所未見的巨大信貸危機爆發,投資人轉抱可靠的貴重金屬。這場嚴重的信貸問題如同海嘯,將黃金拍上極高的高位,成就過去沒有人料想到的價格。

金價狂漲衝破每盎司1000美元大關,與去年相較漲幅達超過 40%,隨著越來越多投資人跳下海加入這場大戰,現在市場逐漸不為黃金的高價紀錄感到稀奇。 Johnson Illington顧問公司總裁Hugh Johnson就表示,他以往都認為金價不可能這麼誇張,但很顯然他錯了。

黃金重振雄風、開始準備起漲之際,就是去年 8月信貸危機爆發的時間,至今,已經沒有人能夠忽視這個風暴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

2007年夏天美國次級房貸的違約率和止贖率暴增。次級房貸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較差的借款人提供貸款,這些信貸經過包裝後以金融產品的形式出售,目前財務陷入困境面臨JP Morgan Chase (JPM-US)廉價收購的Bear Stearns,就是帶領這波購買風潮的投資銀行之一。

Hugh Johnson指出,「這些信用不佳的貸款與抵押債券拖垮了金融機構,形成『價值危機』。這類資產的真實價值完全蒸發,因此投資人預期全球都不會再持有這類空的資產,全部一窩蜂搶購具有真實價值的黃金。」

JP Morgan Chase 將出手買下Bear Stearns,黃金直衝每盎司1030美元大關,但這個價格與工業需求或珠寶製造的關係甚少。

根據黃金產業交易團體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的資料,光是2007年第 4季,由於信貸危機效應持續擴大,全球黃金投資需求達到單季80億美元前所未見的新紀錄。總體來看,去年美元對黃金的投資需求上揚了 15%。主流投資人開始瘋狂加入黃金追高的行列。

加拿大蒙特婁 Kitco Bullion交易商的資深分析師Jon Nadler觀察到一個現象,去年 8月以來最新「戰況」,金價催動者除了跟從趨勢、掌握熱錢的投資人之外,現在還加入更多想要賺大錢的散戶投資人,「真正購買金幣或其他黃金現貨的其實只佔市場的很小一部分」。

Johnson Illington 顧問公司旗下管理 7億美元的自由裁量資產(discretionary assets),並為該公司客戶們總共超過10億美元以上的投資提供意見。在黃金狂飆的這段時間內,該公司已經對黃金加碼投資,包括持有基礎金屬概念股以及ETFs。

根據ETF Trends.com的資料,其中一支最有名的黃金 ETF:streetTRACKs Gold Shares ETF資產已經接近 200億美元,本年至今已經再漲 15%。

根據該基金表示,streetTRACKs Gold Shares ETF手中持有的黃金超過 600公噸,超過了許多國家政府的黃金存量,包括中國、俄羅斯、歐洲中央銀行以及荷蘭。

189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黃金也曾經是話題,當時主要是黃金愛好者─金本位支持者與銀本位的支持者兩陣營相互對壘叫陣。但今天情況不同,黃金成為許多對貴重金屬信心滿滿的投資人看好的投資項目,由於有些人內心懷疑紙鈔貨幣的價值,因此轉往黃金資產尋找價值寄託。

黃金過去被認為缺乏力道,但現在黃金迷主張,保值王座上的黃金並沒有退位,反過來說,任何資產都有可能會貶值、全球對黃金的需求持續增加,使得黃金仍然戴著「最安全抗貶」的桂冠。

雖然美國與其他工業化國家相對來說,還是相當繁榮,但信貸危機的確一點一滴在侵蝕這些地區的資產以及市場的成長動力。這個黑影,被形容為過去幾十年來最糟糕的危機,也被認為是助長黃金擁護者的因素。

投資機購Euro Pacific Capital總裁Peter D. Schiff 說,「原本一般人給了政府、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最大的權限和信心,但是事情搞砸了,投資人信心盡失。」他最近這幾年的時間裡也買進了更多黃金以及黃金概念股。

回顧2002年,在科技股泡沫化與 911攻擊事件之後,各國央行將利率降至歷史新低,較低的借貸成本引發全球資本的流動性,也加速了高風險投資與消費的速度。許多投資人都相信,這點燃美國房市泡沫與不理性放貸,最終引發信貸危機。

與過去歷史相比,這 6年間的利率實在相當低,造成熱錢流入全球市場,由於太多金融市場包括股債市陷入混亂,大量資金流入大宗物資,特別是黃金。

Hinsdale Associates 的投資主管Paul Nolte表示,市場吸收相當大一筆資金在操作少量商品。這筆錢來自避險基金或其他機構投資。他也坦承,大多數大宗物資創紀錄的勁揚幅度根本超越了經濟基本面的需求理由。

當然在眾多商品類目中,漲勢最驚人的是黃金。黃金也被視作預測社會情況及金融混亂程度的指標,部分人甚至懷疑數家中央銀行私下密謀控制黃金市場。

3 月初Trader Tracks Newsletter一篇評論文章中,作者 Roger Wiegand看空黃金市場,他恐嚇投資人說,現在投入貴金屬市場的人會喪失 80%的利潤。他同時也唱衰美國經濟未來的走向,以即認為美國社會將陷入混亂。

不過 Global Trends Investments總裁以及 ETFtrends.com編輯 Tom Lydon表示,最近一波金價向上攻堅可以讓黃金狂熱分子證明,黃金確有實力,「黃金市場等這一刻等得實在太久了!」

精確來說,這是黃金市場28年來所沒有的榮景。1980年 1月前蘇聯出動大軍入侵阿富汗時,黃金價格來到空前的每盎司 850美元,這個紀錄一直到去年11月才又被打破。但如果將通膨也納入考慮,目前的金價還不夠看,因為1980年代黃金價格經過通膨調整後,超過今天的每盎司2200美元,遠遠超過最近每盎司1000美元上下的價格。

Johnson Illington 顧問公司的 Johnson表示,黃金目前把所有「美元計價」的資產遠遠甩在後頭。

儘管美國聯準會及其他中央銀行努力想支撐全球經濟,但許多投資人認為,低利導致的過度投資、投機客炒作、舉債消費恐怕落入惡性循環,究竟資產本身真正具有多少價值變得相當模糊。

Peter D. Schiff 表示,「持續舉債消費讓經濟狀況更加面目全非,經濟是靠儲蓄及生產所堆砌,這構成資本組成,最終反過來促進消費。但是現在舉債消費卻將過程完全顛倒了。

部分投資人對黃金的投資態度及其前景較保守,也許是預見未來將有一波價格修正。費城 Firstrust Financial Resources執行副總兼營運長 David Fleisher 預測,未來大宗物資的商品價格的成長漲幅應該不會再超過5%,包括黃金在內。

他表示,當價格瞬間起漲時,一般人對商品的投資興趣就大為提高,如同黃金目前的情況,但問題是對現在進場的投資人來說,時機可能已經太晚了。此外,在今天的投資環境中,不論黃金或石油都讓許多人有投機客炒作的疑慮。

分析師Jon Nadler也抱持謹慎觀點。他認為金價最近這 300美元的漲價空間恐怕要歸功於避險基金與其他基金的操盤手。「實在令人有點擔憂,因為這種錢來去無蹤,隨時可能抽離撤退。」

但《修伯特財經通訊(Hulbert Financial Digest)》創立者Mark Hulbert不這麼認為。他追蹤1980年起超過 160家財經時事通訊資料顯示,黃金市場在最近這一年當中變幻莫測。

大約 65%財經通訊對黃金市場看好,有一家預測黃金還會向上,但是根據Mark Hulbert對黃金市場的觀察,目前投資信心似乎沒有到達非常樂觀的程度。他表示,反向操作投資人應該注意這個情況,黃金的多頭應該還沒有走到盡頭。

《 MarketWatch's Global Resources Trader財經通訊》與 Kerrtrade.com網站總裁Kevin Kerr認為黃金終於得其該有的價格。「主流投資人和華爾街不能再忽視黃金的地位,因為黃金表現不僅超乎一般人預期,且還順帶證明了擁護金屬的投資人眼光獨到。」

FT.com | The Economists’ Forum | We will never have a perfect model of risk


We will never have a perfect model of risk

By Alan Greenspan

The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US is likely to be judged in retrospect as the most wrenching since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t will end eventually when home prices stabilise and with them the value of equity in homes supporting troubled mortgage securities.
##CONTINUE##
Home price stabilisation will restore much-needed clarity to the marketplace because losses will be realised rather than prospective. The major source of contagion will be remov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ill then recapitalise or go out of business. Trust in the solvency of remaining counterparties will be gradually restored and issuance of loans and securities will slowly return to normal. Although inventories of vacant single-family homes - those belonging to builders and investors - have recently peaked, until liquidation of these inventories proceeds in earnest, the level at which home prices will stabilise remains problematic.

The remainder of this column can be read here. Comment from our expert panel and guest members can be read below.

March 17th, 2008 in Global economy, US economy, credit squeeze | Permalink

2008-03-19

柏斯理財:標準透明度不足 引爆次貸風暴 評級機構難辭其咎


信用評等機構對於房貸相關產品的評鑑方式錯誤,沒有真正認識這些商品,讓這些商品在令人意外的方式爆發危機。讓投資人大感意外,明明是高評等商品卻造成如此鉅額的虧損。事實上CDO的設計也是可以避免到個別違約的風險,個別貸款戶違約對整個CDO商品影響很輕微,但是沒想到這是一個整體事件,讓所有CDO都受到了市場風險,瞬間貶值。

##CONTINUE##
鉅亨網查淑妝‧台北綜合報導
2008 / 03 / 19 星期三 16:21


次貸風暴擴散至金融體系與實質經濟。被視為立場中立的評級機構,在其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由於評級標準不夠透明,導致投資人或投資機構深陷其中,委實難辭其咎,值得人們反思!

《香港文匯報》報導,回顧這次次貸危機爆發,不同層次的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債券保險商以及評級機構,為求高增長或自身的利益,積極參與次按業務。但隨著美國樓市下滑觸發骨牌效應,資產證券化然後將「金融病毒」擴散至金融體制與實質經濟,這就是近日大家耳熟能詳的「次貸風暴」。

柏斯理財集團分析指出,金融創新並將次按包裝成為證券化產品,除涉及商業銀行外,評級機構也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因為這些證券化產品,都需要評級機構給予評級或其它公司擔保,這些產品才可被市場吸納。

次貸危機爆發後,市場開始質疑評級機構過往經常強調的中立性,因為評級機構的客戶,往往就是這些次貸證券化產品發行商。倘若評級機構的評級不利的話,就會影響次貸產品的發行與銷售,因此常見評級機構在過程中涉及到利益衝突。

在危機爆發前,評級機構大多會對次貸產品進行較高評級,到危機進一步在金融市場擴散後,又調低次貸產品的評級,不得不讓市場質疑這些機構的評級準則和背後的理念。

儘管評級機構聲稱不涉及參與次貸產品的交易運作,不過,評級機構很多時候會向發行商表明它們所採用的準則,發行商願意的話可以修改次貸產品的發行條款,增加產品獲得較高評級的機會(rating thetransaction)。

此外,次貸產品往往在現金流分配與違約風險上,存有不同「等級」,為保障次貸產品的穩定性,較低「等級」的產品,往往需要向最高「等級」的產品提供資金支援 (credit support),要決定在何處是較低「等級」,還是最高「等級」,評級機構就在評級過程中,訂下界線(subordinate levels),顯見評級機構在次貸產品運作上的確扮演很主動的角色。

事實上,市場也開始質疑評級行業的寡頭壟斷性質與評級標準的透明度,這個行業只集中在惠譽、標準普爾和穆迪等機構。美國於2006年頒佈的Credit Raing Agency Reform Act,就是想處理這個行業上述的兩大問題,而在次貸危機爆發後,美國國會轄下的小組也希望審查評級機構在次貸危機的角色。

柏斯理財表示,整個次貸危機,其實就是反映全球金融體系創新後運作流程透明度不足。綜觀全球多個金融監管機構,仍未能對金融機構次貸損失有完整充足的數據資料,市場對問題掌握的資訊不夠,投資者恐怕次貸問題的嚴重性深不可測,因此使得股票市場持續蔓延不安的情緒。

現在,多國央行斥巨資注入金融體系的行動,監管機構似乎更不能袖手旁觀。目前央行注入資金後,己見大量熱錢流入商品能源市場造成泡沫,國際油價穩穩站在100美元以上,國際金價更衝破1000美元水平。

弱勢美元情況更加明顯,資金流向澳紐加等三大商品貨幣,連經濟並不樂觀的歐洲、英國與日本,當地貨幣也屢創新高,可見次貸危機引發的資金流向被扭曲現象。

美國次貸危機發展至今,破壞力已由金融市場擴散至實質經濟;儘管樓市下跌是始作俑者,但評級標準的不透明,使得投資人或投資機構深陷風暴當中,才是評級機構最應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