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9

柏斯理財:標準透明度不足 引爆次貸風暴 評級機構難辭其咎


信用評等機構對於房貸相關產品的評鑑方式錯誤,沒有真正認識這些商品,讓這些商品在令人意外的方式爆發危機。讓投資人大感意外,明明是高評等商品卻造成如此鉅額的虧損。事實上CDO的設計也是可以避免到個別違約的風險,個別貸款戶違約對整個CDO商品影響很輕微,但是沒想到這是一個整體事件,讓所有CDO都受到了市場風險,瞬間貶值。

##CONTINUE##
鉅亨網查淑妝‧台北綜合報導
2008 / 03 / 19 星期三 16:21


次貸風暴擴散至金融體系與實質經濟。被視為立場中立的評級機構,在其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由於評級標準不夠透明,導致投資人或投資機構深陷其中,委實難辭其咎,值得人們反思!

《香港文匯報》報導,回顧這次次貸危機爆發,不同層次的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債券保險商以及評級機構,為求高增長或自身的利益,積極參與次按業務。但隨著美國樓市下滑觸發骨牌效應,資產證券化然後將「金融病毒」擴散至金融體制與實質經濟,這就是近日大家耳熟能詳的「次貸風暴」。

柏斯理財集團分析指出,金融創新並將次按包裝成為證券化產品,除涉及商業銀行外,評級機構也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因為這些證券化產品,都需要評級機構給予評級或其它公司擔保,這些產品才可被市場吸納。

次貸危機爆發後,市場開始質疑評級機構過往經常強調的中立性,因為評級機構的客戶,往往就是這些次貸證券化產品發行商。倘若評級機構的評級不利的話,就會影響次貸產品的發行與銷售,因此常見評級機構在過程中涉及到利益衝突。

在危機爆發前,評級機構大多會對次貸產品進行較高評級,到危機進一步在金融市場擴散後,又調低次貸產品的評級,不得不讓市場質疑這些機構的評級準則和背後的理念。

儘管評級機構聲稱不涉及參與次貸產品的交易運作,不過,評級機構很多時候會向發行商表明它們所採用的準則,發行商願意的話可以修改次貸產品的發行條款,增加產品獲得較高評級的機會(rating thetransaction)。

此外,次貸產品往往在現金流分配與違約風險上,存有不同「等級」,為保障次貸產品的穩定性,較低「等級」的產品,往往需要向最高「等級」的產品提供資金支援 (credit support),要決定在何處是較低「等級」,還是最高「等級」,評級機構就在評級過程中,訂下界線(subordinate levels),顯見評級機構在次貸產品運作上的確扮演很主動的角色。

事實上,市場也開始質疑評級行業的寡頭壟斷性質與評級標準的透明度,這個行業只集中在惠譽、標準普爾和穆迪等機構。美國於2006年頒佈的Credit Raing Agency Reform Act,就是想處理這個行業上述的兩大問題,而在次貸危機爆發後,美國國會轄下的小組也希望審查評級機構在次貸危機的角色。

柏斯理財表示,整個次貸危機,其實就是反映全球金融體系創新後運作流程透明度不足。綜觀全球多個金融監管機構,仍未能對金融機構次貸損失有完整充足的數據資料,市場對問題掌握的資訊不夠,投資者恐怕次貸問題的嚴重性深不可測,因此使得股票市場持續蔓延不安的情緒。

現在,多國央行斥巨資注入金融體系的行動,監管機構似乎更不能袖手旁觀。目前央行注入資金後,己見大量熱錢流入商品能源市場造成泡沫,國際油價穩穩站在100美元以上,國際金價更衝破1000美元水平。

弱勢美元情況更加明顯,資金流向澳紐加等三大商品貨幣,連經濟並不樂觀的歐洲、英國與日本,當地貨幣也屢創新高,可見次貸危機引發的資金流向被扭曲現象。

美國次貸危機發展至今,破壞力已由金融市場擴散至實質經濟;儘管樓市下跌是始作俑者,但評級標準的不透明,使得投資人或投資機構深陷風暴當中,才是評級機構最應負的責任。